首页

女王调教厕奴视频

时间:2025-05-25 22:59:37 作者:春灌累计供水463亿立方米 浏览量:97186

  春灌累计供水463亿立方米

  抗旱保灌的同时,全力防御“龙舟水”

数据来源:水利部   制图:张丹峰

  本报北京5月24日电 (记者李晓晴)记者从水利部获悉:春灌已近尾声,全国累计灌溉供水463亿立方米,灌溉面积近4亿亩;5320余处大中型灌区充分发挥抗旱保灌主力军作用,累计灌溉面积近3亿亩,为保障夏粮丰收提供了支撑。今年冬小麦主产区受旱较严重的河南、陕西、山西等省份386处大中型灌区累计灌溉2713万亩,灌水量超30亿立方米。

  今年以来,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1%,江河平均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。特别是西南地区去冬以来、北方冬小麦主产区3月以来,降雨持续偏少,叠加高温大风天气,土壤失墒加快,耕地受旱较常年同期略偏重。

  水利部滚动会商研判旱情形势,近期针对山西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8省区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(针对广西的应急响应已终止),派出10个工作组赴一线调研指导抗旱工作。

  科学调度保障水源。各流域管理机构强化用水调配,确保流域内灌溉用水。针对局地旱情,今年黄河中上游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66亿立方米,长江上游水库群累计向下游补水380亿立方米,全力保障灌区和下游沿线城乡用水。

  加快完善灌排设施。去年中央投入超1000亿元实施1300多处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项目。各地抢抓时机开展冬春修,加快完成灌区项目和灾毁灌排工程修复,解决渠道输水不畅、卡点堵点问题,补齐灌排体系短板,4257处重点水毁水利设施基本完成修复,春季农业生产中已发挥效益。

  坚持实施科学灌溉。建立受旱区域大中型灌区灌溉保障情况台账,指导地方逐灌区摸排冬小麦等作物所处生育期、需水量、灌区可供水量,摸排待播地缺水缺墒情况,以旬为周期滚动预测作物时令灌水需求,结合水源及预期来水情况,分析研判未来供水保障能力,提前做好水源调度。坚持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,指导农户科学合理灌溉。

  在做好抗旱保灌工作的同时,全力做好“龙舟水”防御。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,受南海季风爆发和副热带高压北抬共同影响,我国华南地区极易出现持续性、大范围的集中降雨过程,易引发珠江流域性洪水,俗称“龙舟水”。

  水利部坚持预防为主,开展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监督检查,协助地方排查度汛安全隐患。4月底前已基本完成水毁设施修复,督促个别未完成修复项目加快施工进度,逐一落实安全度汛措施。

  6月1日起,我国南方地区将进入主汛期。水利部将坚持以流域为单元,掌握洪涝干旱致灾风险,守住守牢水旱灾害防御安全底线。

  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5月25日 第 02 版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文旅城市,如何从“家喻户晓”到“口碑载道”

张文蕊告诉记者,本次展览以艺术视角回溯时代,全面展现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历史风采与卓越成就。“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,我们以此展览纪念中法两国文化交流、文明互鉴的百年历程,致敬那些以青春和热血书写艺术史的先驱者们。”

科研人员在云南发现植物新种麻栗坡水玉杯 造型酷似“外星人”

中国驻德国大使邓洪波出席论坛并致辞。邓洪波回顾德国中国商会的发展历程,肯定了商会为促进中德经济交流和经贸合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。他指出,密切的经贸往来和深度的产供链融合造福了两国企业和人民,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。中德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为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树立了典范。然而,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给中德和中欧关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,双边贸易增速有所下降,经贸合作受到的政治阻力和泛安全化因素影响也在持续增多。中德两国经贸关系有高度互补性,贸易战没有赢家,保持中德合作的稳定性、可持续发展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。当前时代更加呼唤以创新、担当、合作为底色的企业家精神。他表示,希望商会为会员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,发挥好纽带作用,协助会员更好地融入德国当地社会,树立中资企业的优质形象。

东西问|李光辉:东博会如何助力中国—东盟自贸区3.0版建设?

广州8月31日电 (记者 王坚)广东省气象部门于31日发布了9月气候趋势预测。根据预测结论,预计9月广东仍将有大范围高温过程,此外,将有2至3个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该省。

文化热、科技热、体育热,夏日文旅经济“火热” 新消费强劲

近年来,厦门海洋经济、文旅经济等发展成效显著增强。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刘琼介绍,去年厦门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%,高于全国近6个百分点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0%,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,万元(人民币)地区生产总值能耗、水耗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。

国庆档新片总票房破10亿元 两部影片票房均已超3亿元

经过十年发展,数字经济已成为桐乡的鲜明标识。2013年以来,合众新能源、宇视科技等一批标志性企业先后落户,桐乡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增长了10倍,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%以上。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结果,桐乡数字文明发展指数已从2013年的38跃升至2022年的167.49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